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的学习动力是培养和引导出来的,甚至是吓出来的,
总是说“你不好好学习,将来就会生活得很惨”,
其实,恰恰是父母对于孩子攻击性的需求没有满足,对于孩子的恐吓和压抑伤害了孩子的学习动力。
攻击性是指一个人对外界的攻击驱力,表现为人和人之间的竞争,学习、工作的动力。
每个人都渴望在这个世界上很好地生存,而生存下去就需要在社会上、在人群中有价值。
人通过学习才能具备工作和创造价值的能力,人需要通过竞争才能在人群中凸显自己的价值。
所以,孩子的学习动力和竞争力是天生就有的,并不是父母后天培养和激发出来的,学习动力和竞争力是孩子攻击性的释放。
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?
孩子会写字了,会说:“妈妈你看,我会写‘王’这个字了。”
第一种回应是:“我的宝贝真棒!都会写字了。”
第二种是妈妈忙着干活儿,没有回应,
第三种是:“写得这是什么呀?太难看了!重写!”
第一种回应方式满足了孩子的攻击性需求,让孩子在写字上有了价值感,
父母长期使用这种互动模式,肯定、认可孩子的学习过程,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强;
第二种就是忽视;第三种就是伤害和打击,后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孩子在学习上的攻击性释放,长期使用这两种模式,孩子的学习动力就会越来越小。
小孩子天生是不怕竞争的,有些孩子看上去是害怕竞争,其实并不是怕竞争,而是怕竞争失败后的体验。
失败很正常,但在很多父母的头脑里,失败很可怕、很羞耻。
所以,孩子失败后父母会批评孩子、惩罚孩子,父母认为这是激励孩子,会让孩子更努力,是为孩子好。
恰恰相反,这些批评和惩罚其实是父母在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,伴随着竞争的这些糟糕的体验才让孩子逐渐恐惧竞争。
如果孩子竞争失败后,父母表现得很轻松、正常,孩子在竞争失败后虽然会有一些失望和沮丧,但是能够自我调节,很快就会走出来,也就不会惧怕失败。
孩子的攻击性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,会发展出人的工具化、功能化属性,也就是一个人强大的学习和工作能力,这种能力会让人产生价值感,而价值感又会提升学习和工作的动力,让人获得强大的生存能力,进而获得安全感和稳定感。